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发布时间:2020/10/21 18:40:02 作者:衡华丽 浏览量:436次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第四次教研活动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10月15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校二年级两位数学老师积极开展了备课组活动。
这次研讨活动的内容是研讨李纬明老师在10月13日执教的《平均分(一)》。
首先,李老师谈设计思路和教后感受。
学情分析:《平均分(1)》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学思路: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有点仓促,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学具吸引,教学的深度略有不够。
最后由备课组长衡老师进行总结,衡老师说“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活动实效,必须从教学活动设计入手,优化课堂,学生的学习以兴趣为先,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自己受益匪浅,只要我们始终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拥抱他人,集思广益,我们的课堂就会达到高效。通过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我校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促进了每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学、教研的历练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