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网站!
设为首首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教学管理>> 文章
聚焦直观推导,破解单位换算难题

发布时间:2025/9/24 20:16:56 作者:吕萱 浏览量:130次

2025  9  18 日,上坊新城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组齐聚学校图书馆教师阅览室,以 “直观推导促理解 ——《体积单位间进率》 为主题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备课组组长吕萱主持,施丽、闵云飞、衡华丽三位教师共同参与,围绕 “如何将抽象的体积单位进率转化为直观认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展开深度研讨,为高效课堂构建夯实基础。

一、教学设计分享:以直观操作搭建认知桥梁

主备人吕萱老师率先阐述《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完整教学设计。她以 “新旧知识衔接” 为起点,通过回顾长度单位(相邻进率 10)、面积单位(相邻进率 100)的进率及推导逻辑,引导学生自然猜想体积单位进率,巧妙搭建 “维度与进率关联” 的思维框架。在核心探究环节,吕萱老师设计 “双路径验证” 活动:一是让学生用直尺测量 立方分米正方体棱长,将其换算为 10 厘米后计算体积(10×10×10=1000 立方厘米);二是用 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摆 立方分米正方体,直观感受 “1000 个小正方体才能填满”,从而自主得出 “立方分米 = 1000 立方厘米” 的结论。

对于 立方米 = 1000 立方分米” 的推导,吕萱老师则引导学生运用 “迁移法”,结合 立方米正方体框架模型(可容纳 1000 个 立方分米正方体),让抽象的数值关系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形象。在换算方法教学中,她通过实例示范(如 立方分米换算为 3000 立方厘米)和表格对比(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及换算方法),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同时设计基础填空、综合计算(如正方体体积换算)、生活应用(如水缸容水量计算)三类分层练习,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集体研讨碰撞:多维度优化教学策略

在研讨环节,四位教师围绕 “如何提升教学直观性、突破易混淆难点” 各抒己见,形成多项实用优化建议。施丽老师提出,可在 立方米进率教学中增加 “生活场景联想”,如提问 “立方米的储物间能放下多少个 立方分米的收纳盒”,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理解进率;同时建议加入 “错误辨析题”(如判断 “立方分米 = 100 立方厘米” 是否正确),通过找错、改错强化认知。

闵云飞老师则关注学困生学习需求,建议引入 “单位换算流程图”(确定单位类型→判断高低级→选择乘除进率→计算结果),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步骤;并提议让学生提前在家制作 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既节约课堂操作时间,又能让学生提前熟悉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衡华丽老师针对 “跨单位换算(如立方米→立方厘米)易出错” 的问题,建议设计 “阶梯式练习”,先练相邻单位换算,再逐步过渡到跨单位换算;同时增加 “对比练习题”(如 米、平方米、立方米分别换算为低级单位),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不同维度单位的本质差异。

三、总结规划:明确方向聚力高效教学

活动最后,吕萱组长对研讨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她强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教学关键在于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后续需将研讨建议融入教学设计:一是强化 “维度与进率” 的关联教学,通过口诀(“一维 10、二维 100、三维 1000”)和表格加深记忆;二是优化练习设计,增加生活实例和错误辨析题,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学困生辅导,通过流程图、提前制作模型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以 “学生认知规律” 为核心,通过教学设计分享、思维碰撞、策略优化,为《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将以此次研讨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提升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

image.gifimage.gi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