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网站!
设为首首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 文章
“数”中见深意,“研”里拓新知——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9/18 16:00:41 作者:李纬明 浏览量:417次

2025~2026年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一)

——“研读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小学数学教材创新编排与核心素养落实策略研究

一、活动方案:

94b86025e4ca7f94a37a66030184275

二、活动流程:

(一)听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2025 苏教版数学教材体系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这一内容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以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又为后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以及多位数乘法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教学目标来看,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不连续进位乘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切实掌握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乘法,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 “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的算理,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综合、推理等初步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灵活运用。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和简单加法笔算能力,但理解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仍存在一定难度。考虑到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了多种直观手段,如小棒、方块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过程和进位的原理。例如,在教学 48×2 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直观地看到 2 8 16,满十了就要将这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上,这就对应了竖式计算中个位向十位进一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进位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相结合。首先,通过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不连续进位乘法做好铺垫。接着,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教材中关于动物数量这一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计算,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同伴那里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还能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通过对比不同方法,学生更加明确了竖式计算的简洁性和通用性。同时,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进位乘法和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进位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关注到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比如,在计算过程中忘记加上进位的数,或者数位没有对齐等。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强化练习、错题分析等方式加以纠正。在练习环节,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从基础的巩固练习到稍复杂的应用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bb1ee7da608f8374dbdac576c790058

8cedb05893a254f63fe62b71735bd0d

399b5bb162b371ef420ee78810a4221

(二)评课+微讲座

言主任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了五点要求:1、教学的起点要把握好,熟知学生的学情,确定使用的教学方法;2、教学活动要遵循“大问题”,如运算规律和进位问题是重点;3、教学活动应呈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乐趣;4、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讨论;5、加强算法和口诀的互通性,使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口诀,提升计算能力。

2f7a8be19e3989d0152613a60590b83

(三)传达会议精神

最后,教研组长李纬明老师传达教研组长会议精神,公布本学期数学组的主要工作:1、深化新教材研究;2、研究生态结构化教学与评价;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4、推动数字化赋能;5、优化作业设计;6、深化珠心算研究。

三、过程性材料:

1部分教师听课笔记:

a5b63da09e1bb62f9f5d40758007f5f

2活动记录表:

83ba01050cb287d8611d5460872e500

3签到记录表:

df32eca31ff7b9192c1fb6e659eb339

4课堂评价表:

d5270d44098ec05555a209aaa608bc7

教案: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 吕思凡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逐步建立竖式计算的方法,能应用竖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在计算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认真做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

  2. 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笔算策略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请你用竖式计算。

核对答案之后提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出示情景图。

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

学生明确:条件:鹅有14只,鸡的只数是鹅的3倍;

问题:鸡有多少只?

追问:鸡的只数是鹅的3倍,你能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交流后汇报:鹅有14只,鸡的只数是鹅的3倍,就是有3个1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14×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复习中引出笔算乘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二、操作体验,获取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1. 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14×3的得数?

预设:乘法的含义、摆小棒、列竖式

提出要求:选择一种方法自己先算一算,算完以后和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

(1)用加法计算:14+14+14=42。

(2)小棒摆一摆:摆出3个14,3个十是30,3个4是12,30+12=42板书小棒图以及对应的计算过程)

我们还可以根据方格图算一算提问:你能看懂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吗?

10                                4

           3

10×3=30,4×3=12,30+12=42

  1. 竖式计算:

教师演示竖式过程,先用两位数的个位4乘3等于12,两位数的十位1表示1个十,乘3等于30,12加30 等于42。

同桌互相说竖式计算过程。

强调小棒图里的满10进1,并且介绍竖式的简便写法

重点体会:个位满十怎么往前一位进1,进位写在什么位置?十位的4是怎样得到的

  1. 乘法验算

说明乘法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

4.比较:小棒、方格图、竖式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5.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1)方格图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二)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试一试”173×3=

IMG_256

先看图填一填。

完成后交流:100×3=300    70×3=210    3×3=9

  1.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迁移算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先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后明确:个位3乘3得9,十位7乘3得21,十位满二十要向百位进2,百位1×3=3,再加上进位25,所以百位是5。

  1. 说一说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总结: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依次乘位数的个位、十位 、百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借助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在每一步详细的计算过程中理解乘法的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然后简化!体现追求简洁、合理的数学思想。“试一试”学生通过迁移算法,进行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认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1)方格图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1. 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

1)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圈一圈

2)说一说算理再完成竖式计算。

  1. 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乘的顺序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

1)指名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核对,注意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1. 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

说一说题目如何列式,5周就是5个114,用乘法计算114×5。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乘法的算理。计算的练习让学生熟练竖式计算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计算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课后反思:

一、教学亮点:依托教案设计,实现高效教学

(一) "复习导入+情境创设”,自然衔接新日知识

教案中“复习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两、三位数乘-位数不进位笔算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成功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不连续进位”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随后创设“鹅与鸡的数里关系”情境,以"鹅有14只,鸡的只数是鹅的3倍,求鸡有多少只"的实际问题引出算式"14x3",既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分析题目条件与问题,顺利列出算式,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达成了教案中“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必要性”的设计意图。

(二)“多元探究+直观演示”,助算理深度理解

教案中“操作体验,获取新知”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加法计算、摆小棒、方格图分析、竖式计算等多种方法探究“14x3" 的结果,这一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路径。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有的用连加算出结果,有的通过摆小棒直观看到“3个10是30,3个4是12,30+12=42",还有的结合方格图理解拆分计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按照教案流程演示竖式计算过程,重点强调十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以及进位的书写位置,并结合小棒图和方格图,让学生清晰感知竖式中每一步计算对应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在对比小棒、方格图与竖式的相同之处时;学生能自主发现都是先分后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深刻理解了“不连续进位”的算理,达成了教案中“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含义”的教学目标。

(三)“迁移应用+分层练习”,强化算法灵活运用

在探究三位数乘-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时,教案设计让学生借助两位数乘-位数的算法进行迁移,通过“试一试“173x3的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课堂上,学生能根据已学知识,顺利完成“个位3x3=9,十位7x3=21,向百位进2, 百位1x3+2=5"的计算过程,准确得出结果,体现了“迁移算 法”设计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了三位数乘-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此外,教案中“想想做做” 的分层练习,从理解竖式过程到独立计算,再到解决实际问题, 逐步提升难度,课堂上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完成对应练习,有效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落实了“应用竖式计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不足:执行教案过程中的待改进之处

(一)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关注不足

教案中预设了多种探究“14x3"的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汇报完预设的加法、摆小棒、方格图、竖式等方法后,未进一步鼓励学生分享其他个性化的思考方式。例如,有学生会用"10x3 + 4x3"的拆分思路,但因教师未主动引导,该学生未主动表达,导致部分学生的独特思维未得到展现与肯定, 未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与教案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竖式简便写法的讲解不够细致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稍显紧张,在介绍竖式简便写法时,仅快速演示了书写过程,未充分让学生对比完整竖式”与“简便写法”的区别,也未让学生亲手尝试从完整竖式"过渡到“简便写法”的过程。部分学生课后仍对简便写法中进位数字的书写位置和意义理解模糊,在后续练习中出现进位数字书写不规范的问题,说明对这一重点内容的讲解深度不足。

(三)练习反馈的针对性有待强

教案中“想想做做"练习环节设计全面,但在课堂反馈时,更多采用了“全班核对答案”的方式,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如忘记进位、数位对齐错误),虽进行了强调,但未针对错误类型进行分层指导。

三、改进方向:优化教案执行,提升教学质量

后续教学中,首先,在探究环节要预留更多时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个性化思路,对独特的思考方式给予肯定与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其次,针对竖式简便写法这-重点,可增加学生自主尝试改写”的环节,让学生在对比实践中掌握写法,同时结合错题案例强化进位数字的意义;最后:在练习反馈时,采用“分层反馈"模式,先让学生自主纠错,再针对共性错误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精准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达成教案设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