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本源,多种方法趣识字 借插图,巧抓联系知故事
发布时间:2024/5/14 16:39:07 作者:束晨晨 浏览量:148次
抓本源,多种方法趣识字
借插图,巧抓联系知故事
—— 《小猴子下山》备课活动
2023-2024年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3)
一.备课主题:抓本源,多种方法趣识字 借插图,巧抓联系知故事
一.备课时间:2024.5.14
二.备课内容:17.《小猴子下山》
三.备课地点:教师阅览室
四.备课人员:束晨晨 张然 韦开悦 余颖 王其悦 伍祯 李玉
五.备课过程:
5.14日上午,一年级备课组针对下周的单元教学内容和《小猴子下山》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束老师执教本课,同组老师进行听课和研讨。
王其悦:《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面对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正是贪玩浮躁的时期,能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认真听课确实是很难的了。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束老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一节课下来,没有出现低年级课堂上纪律混乱,听讲不专的现象。束老师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的:
本课的生字多数是关于“手”的动词,如“掰、扛、扔、摘、抱”等,束老师采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不仅从音形义上帮助学生识字,还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趣味性强,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演一演增加课堂趣味。束老师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不同的是,束老师不是简单的找几个同学扮演角色,走走过场调节气氛。看得出,她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孩子爱表现求上进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头饰、道具等,虽然不是那么精美,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师选中,非常受鼓舞,每个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课堂表现更出色。
余颖:束老师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注重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故事情境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感悟故事的意境,培养其读的能力,激发其阅读兴趣。写字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并且还共同研讨了下周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安排:
下周进度安排:
时间 | 内容 |
5月15日 | 17.《小猴子下山》 |
5月16日 | 17.《小猴子下山》 |
5月17日 | 语文园地七 |
5月20日 | 18.《棉花姑娘》 |
5月21日 | 18.《棉花姑娘》 |
下周练习、作业安排:
时间 | 课堂 |
5月15日 | 写字册P47-48 |
5月16日 | 补充习题P46-47 |
5月17日 | 写字册P49 |
5月20日 | 补充习题P48-49 |
5月21日 | 写字册P50-51 |
六.说课过程
七.课后反思
1.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1、2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1自然段中重点随文识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等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通过边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为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段落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将句子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3.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的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