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推理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1/12/31 14:48:25 作者:衡华丽 浏览量:323次
培养推理能力 提升核心素养
——上坊新城小学数学教研组第8次活动
一、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培养推理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研究课
2.活动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上午
3.活动地点:学校录播教室
4.参加人员:全体数学组教师以及原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
5.活动安排:
类型 | 内容 |
教研活动主题 | 深度构建生态课堂 |
听课 | 《一一间隔排列》(三上) 授课人:甘泽伦 |
讲座 | 《巧设探究小主题 培养乐学小主人》 讲座人:施 丽 |
二、活动流程:
(一)听课《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中,甘泽伦老师分成三个任务展开。
任务1:揭示一一间隔排列的定义。分为三步进行:①生活中排列美观的例子;②分析交流:物体排列顺序有什么共同特点;③思考讨论: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
任务2:小小艺术家:创造间隔排列。分为三个层次:层次1:引导学生用“画”、“数”、“圈”等多种方法进行尝试,层次2:交流作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层次3:两端不同,数量相等;两端相同,两端比中间多1。
任务3:练习升华。①手工坊串珠子。②读顺口溜。③为冬奥做贡献。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态。
(二)甘泽伦老师谈设计思路
1.解读教材: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问隔排列”的现象。问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素。
2.设计理念: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甘老师让学生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免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至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当得出结论之后,甘老师让学生把结论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
(三)沙龙研讨
几位老师沙龙研讨过程中,认为课中有几点比较薄弱:1.在说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没有借助表格,增大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2.教材上没有文字表示的地方不宜板书;3.串珠子活动学生感受不够深入。
(四)讲座点评
朱宇辉老师指出:一一间隔排列包含于间隔排列,间隔排列包含于排列。三者应进行对比,凸显一一与间隔。一一间隔排列的定义教学可以经历以下过程:杂乱——有序——排列——间隔排列——一一间隔排列。在弄清一一间隔排列的定义后,学生开始创造一一间隔排列。在画的过程中,一边画一边想,画到哪里停下来。通过画与数据双重感受,帮助学生观察、比较和发现。最后回到生活中串珠,提问,第30颗是?真正做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想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经过多方多层次的沙龙交流后,这节课的教学脉络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教学围绕:一一间隔排列是什么,怎么找,如何用来展开。
“是什么”即明晰内涵,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层次一:发现物体的排列有规律,层次二:分析物体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层次三:排列的顺序有什么共同点。层次一和层次二着力发现规律,层次三揭示一一间隔排列的定义。
“怎么找”即利用看得见的物体汇总已有的间隔排列来确定接下来的物体排列。引导学生用“画”、“数”、“圈”等多种方法进行尝试,在对比发现中两端不同,数量相等;两端相同,两端比中间多1。
“如何用”即自己创造出有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图形,同时能列举出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
最后,相信在一次次研讨交流中,每一位老师思维的碰撞必将点燃智慧的火花。期待新小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类推理课更加重视,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