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表现性评价 构建结构化课堂
发布时间:2021/11/12 13:51:46 作者:衡华丽 浏览量:328次
善用表现性评价 构建结构化课堂
——上坊新城小学数学教研组第3次活动
一、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生态结构化教学表现性评价”实践
2.活动时间:2021年11月9日上午
3.活动地点:学校录播教室
4.参加人员:全体数学组教师以及原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
5.活动安排:
类型 | 内容 |
教研活动主题 | 生态结构化教学表现性评价 |
听课 | 无生试讲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上) 授课人:孔芸珊 《连加、连减》(一上) 授课人:刘旭凤 |
二、活动流程:
(一)听课 无生试讲《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中,孔芸珊老师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即:联系旧知,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从复习旧知中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一段动画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了相关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第二环节:再次复习看图说三句话的旧知,接着抛出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第三环节:活动二借助研究单小组合作探究算法并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充分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活动三与课前的预习导入结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编三句话。第四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五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听课 无生试讲《连加、连减》
教学中,刘旭凤老师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小佩奇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回顾加减法的含义,训练一定口算能力,复习以往加减的共同点,更利于学生发现连加连减的不同点。第二环节:让学生联系旧知,复习两个条件与一个问题,列式算出得数后再根据下面图意来进一步体会第二步的加法或减法。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不同点,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第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索,让学生体验“添上,再添上”、“去掉,再去掉”的生活情景与连加算式的联系,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第四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孔芸珊、刘旭凤老师谈设计思路
1.孔芸珊老师解读教材与设计理念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11-20以内数的组成是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课将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角度来理解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对于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结合具体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四道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这四道算式的计算方法。学好这部分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理解,学会应用数的组成进行加减运算,沟通了加减法的联系,为接下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
2.刘旭凤老师解读教材与设计理念
《连加连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页至第73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了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本课将进一步学习连加、连减的含义,教材注意创设情景,学生已经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适时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四)沙龙研讨
几位老师沙龙研讨过程中,认为两节无生试讲课中有几点比较薄弱:1.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的呈现不够凸显;2.无生试讲的语速不宜太快3.在试讲时教学设计的各环节需更清晰、明确些。
最后,朱宇辉老师指出:表现性评价不是对结论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即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留下表现性评价的显性痕迹。说、想、做、写都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呈现,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体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下进行操作学习,教师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同时,无生试讲也非常重要。在无生试讲的过程中,应去掉无关环节,环节清晰明了,注意语速不宜过快......
经过多方多层次的沙龙交流后,这两节课的教学脉络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整节课贯穿表现性评价展开教学。针对第一节课《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时可以围绕“说、画、编”三个角度即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在列出一图四式是,即时评价学生“说得真好”;学生在呈现10+5的不同算法时,一幅幅展现学生的作品并粘贴在黑板上,即时评价学生“画的真好”;在让学生用三个数说三句话编一个故事时,即时评价学生“编的真好”。针对第二节课《连加、连减》:教学时也可以围绕“说、画、编、想”四个角度即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运用情境图,南瓜情境图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个连减算式,丝瓜情境图可以让学生创编一个连加算式。同时,练习可以更开放些,给学生10个小方块,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的方式找一找可以列出什么样的连加、连减算式。
最后,相信在一次次研讨交流中,每一位老师思维的碰撞必将点燃智慧的火花。期待新小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表现性评价和无生试讲有新的认识并更加重视,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撰稿人:李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