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数”——构建生态课堂??提升推理能力
发布时间:2021/9/26 17:18:59 作者:衡华丽 浏览量:494次
构建生态课堂 提升推理能力
——上坊新城小学数学教研组第1次活动
一、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深度构建生态课堂”研究课
2.活动时间:2021年9月16日上午
3.活动地点:学校录播教室
4.参加人员:全体数学组教师以及原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
5.活动安排:
类型 | 内容 |
教研活动主题 | 深度构建生态课堂 |
听课 | 《简单的周期》(四上) 授课人:衡华丽 |
讲座 | 《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课堂的实践研究》 讲座人:李月胜 |
二、活动流程:
(一)听课《简单的周期》
教学中,衡华丽老师分成三个任务展开。
任务1:揭示周期现象的定义。分为三步进行:①分享互评:每一排物体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②分析交流:每一排物体排列顺序有什么共同特点;③思考讨论:什么是周期现象。
任务2:确定一排物体中看不见的物体颜色。分为三个层次:层次1:引导学生用“数”、“画”、“算”等多种方法进行尝试,层次2:当数量变大时,对比中发现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优化策略。层次3:自己设计一个彩旗的问题,确定第( )面彩旗是( )颜色。整个过程由扶到放。
任务3:设计一个用周期规律排出的队列。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态。
(二)衡华丽老师谈设计思路
1.解读教材:本课在2011年前曾是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找规律》课。例题中三个物体的排列也与现在不同,以前的摆放是每组个数分别为:2盆,3盏,4面;现在这节课变为了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同时每组个数变为:3盆,4盏,4面
2.设计理念:衡华丽老师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周期》的设计源头选取基于对生活中周期现象的具体理解,再将这种基本的认识转向具体的图形或者事物去寻找确定周期,力求在确定判断的过程中深化对周期特征的认识。在经历发现周期的基础上,渗透用规律来推理未知事物的意识,进而实现由形到数的过渡,更好地应用周期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该课的设计既重视知识的来源和生长,也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中方法和知识的框架联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系建构。
(三)沙龙研讨
几位老师沙龙研讨过程中,认为课中有几点比较薄弱:1.周期现象的本质不够深入;2.没有凸显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3.小组活动时学生互动不够。
教师发展中心施主任提出:综合实践课程应突出其课程特色,例如综合性如何体现;联系实际生活、探索的精神及自身经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讲座点评
李月胜校长讲座《小学数学生态结构化课堂的实践研究》,结合讲座对这节课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各位老师思考:1.课型从数学推理课转变成综合与实践课;2.课中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教学到什么程度,即问题①对周期规律的初步感知到什么水平?问题② 同一事物是指什么?
最后,朱宇辉老师指出:周期现象包含于规律,是规律的一种。联系教材例题可见:彩旗的排列是红红黄黄为一组,不是红红一组,黄黄一组。在教学时,学生会有第二种写法的误解,归根到底是因为对规律和周期规律辨析不清。周期规律的定义教学可以经历以下过程:杂乱——有序——规律——周期。同时,朱老师肯定了施主任所提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特点。从字面意义来看,“综合”是指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技能和个体经验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践”的意义是自主探索,而探索是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个体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有序表达,表征方式是多元的,例如:图形、文字、表格......
经过多方多层次的沙龙交流后,这节课的教学脉络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教学围绕:周期现象是什么,怎么找,如何用来展开。
最后,相信在一次次研讨交流中,每一位老师思维的碰撞必将点燃智慧的火花。期待新小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综合实践课型有新的认识,对《简单的周期》这一类推理课更加重视,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过程性材料:
(1) 部分教师听课笔记:
(2)活动记录